来源:邓行长
近日,一位银行前支行行长在网上公布的一份法院判决书引发广泛热议。判决书显示,某银行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,被判赔偿员工24.93万元,还需支付部分月份基本工资、工资差额、延期支付工资以及未休年假工资,合计赔偿金额高达79.11万元。
在众多员工被开除后起诉银行却难获高额赔偿的背景下,这一判决结果显得尤为罕见,也为不少面临类似情况的银行员工提供了参考。
一、维权之路:从支行行长到待岗“困局”
这位张行长原本是某银行一支行的行长,基础月薪为19300余元,加上管理奖励,年薪超过38万。若计入个人绩效奖励,年收入预计超过50万,属于较可观水平。然而,2024年末,平静的工作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调岗打破。
正常情况下,支行行长调岗也应在领导职务间流转,可张行长却被直接从支行行长调至客户经理岗。这一调岗,不仅职位落差巨大,工资更是从19300多元骤降至1900元,降幅近九成。
更关键的是,此次调岗毫无具体理由,银行也未与张行长进行任何协商、征求其意见。面对如此莫名其妙的调岗,张行长自然难以接受。
在银行做出调岗安排后,张行长并未前往新岗位报到,而是选择继续在原支行上班,以示抗议,期望银行能重新做出合理安排。但银行并未理会张行长的诉求,在其未同意调岗后,便对张行长做出了待岗处理。
待岗期间,银行又以张行长未到客户经理岗位打卡上班为由,认定其旷工。银行通过调取监控,以张行长的车未进入停车场为依据,对其旷工行为进行处理。最终,银行直接解除了与张行长的劳动合同,将其开除。
开除之后,银行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发放差额工资以及延期发放的绩效,这一系列强硬操作,彻底激怒了张行长。
二、法律较量:从劳动仲裁到法院胜诉
面对银行的无理行径,张行长忍无可忍,果断申请了劳动仲裁。仲裁机构认定银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违法,并裁定银行需支付相应赔偿。
结果银行不服仲裁结果,向法院提起诉讼。案件进入一审法院审理阶段,法院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查。
法院认为,银行此次调岗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。根据法律规定,用人单位调岗需基于合理的生产经营需要,且应与劳动者协商一致。而本案中,银行调岗既无合理理由,也未与张行长进行任何协商,属于单方面随意变更劳动合同内容。
在此基础上,银行以张行长未到新岗位打卡、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,显然缺乏合法依据,构成违法解除。
经一审法院审理,法院认定银行调岗行为违反法律法规,解除劳动合同亦属违法,判决银行支付包括工资差额、绩效、未休年假工资等在内的各项赔偿,合计79万余元。
法院在判决中指出,用人单位调整员工岗位需满足以下条件:一是调岗出于生产经营需要或员工能力、健康等原因确实无法胜任;二是调岗后工资待遇应与原岗基本相当;三是调岗不具侮辱性或惩罚性。
而本案中,银行未能证明调岗的必要性,且调岗后工资大幅下降,具有明显的惩罚性,因此构成了违法的调岗。
该案中,张行长在调岗后并未消极怠工,而是坚持在原岗工作,并注意收集相关证据,为后续的诉讼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三、案例启示:法律是劳动者权益的坚实后盾
这一案例为职场中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敲响了警钟。对于劳动者而言,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,不应选择默默忍受,而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。就像张行长一样,通过合法的劳动仲裁和诉讼途径,维护自己的权益。只要自身诉求合理合法,法律定会给予公正的裁决。
对于用人单位来说,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在调岗、解除劳动合同等涉及劳动者重大权益的事项上,要依法依规操作。不能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,随意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否则,不仅会面临高额的经济赔偿,还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,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此次银行违法调岗开除员工被判赔79万的案例,再次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。它提醒着每一个职场人,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,而遵守法律则是每一个用人单位应尽的基本义务。
责任编辑:李琳琳
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