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利差损风险上升
当市场的钟摆荡向低利率周期,整个保险行业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。
曾经被搁置的“武器”,正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召唤下,重新回到“牌桌”。
时隔22年,分红型重疾险或再度获准登场。
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回归,而是一场关乎行业生存逻辑的战略突围。
监管的最新“开闸”,像是一次压力测试,逼着保险公司换一套“新剧本”,昔日的躺赚模式已经演不下去了。
一场静默的重塑已经开始:围绕重疾险的“实验”将影响中国保险业下一阶段的转型方向。
分红型重疾险或重登舞台
9月30日,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《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进一步深化各细分险种的改革方案。
上述文件有一处表述,备受市场高度关注:
“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”。
对此,各大卖方研究机构纷纷解读认为:低利率叠加医保改革的大背景下,健康险产品有望迎来二次腾飞,分红型重疾险将重出江湖。
一个问题就来了,何为分红型重疾险?
重疾险,类似于“应急现金的赔付款”,并不是用来报销医疗费的,而是在你不幸确诊合同约定的“特定大病”(如癌症等)后,保险公司会直接赔付一笔钱。
普通重疾险的保额是固定的,而“即将现身”的分红型重疾险多了一个"分红"功能,保险公司如果经营得好,会把部分利润以分红形式返还给保单持有人。这些分红一般不直接发现金,而是用来增加你的保额。
另有分析指出,分红型重疾险的重启并非偶然。近年来,随着行业疾病发生率的持续更新、精算定价标准的逐步统一,以及销售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,都为这类产品的“复出”奠定了基础。
2003年叫停
梳理发现:中国内地早在1995年就出现了第一款重疾险产品,最初仅覆盖7种重大疾病,且并非作为独立险种销售,而是与寿险产品捆绑。一年后,重疾险才正式成为独立险种。
重疾险在中国诞生之初,便带有分红理财属性。这与当时存款利率较高的历史背景有关,通过增加理财功能以提升这一新险种的吸引力。
2000年前后,各大保险公司密集推出重疾险产品。但由于缺乏统一定价标准和发病率数据支持,不同公司在产品定价、疾病定义及理赔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。
2003年5月,重疾险迎来“强制性回归”:原保监会(现已合并至金融监管总局)印发《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》,明确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、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,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。
此举意味着健康险被禁止采用分红设计,由此分红型重疾险被按下“暂停键”,转变为纯粹的保障型险种。
到2007年,重疾险市场再次迎来重要升级:在保监会指导下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发布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》,统一了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(覆盖约95%的发病情况),并规定保险公司须严格遵循标准描述。
这标志着,中国重疾险正式完成从产品形态、定义到监管框架的基础性建设,走向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新阶段。
利差损风险上升
实际上,分红型重疾险的“复活”,与如今保险公司遇到的盈利困境紧密相关。
当前寿险行业面临的核心风险是:利差损不断上升。简单来说:利差损就是保险公司"投资赚的钱",已经快覆盖不了"承诺要给客户的回报"了。
华泰证券分析师李健博士分析称:“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降至1.9%左右,上市保险公司平均净投资收益率已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3.0%,而当前保证负债成本在3%左右,净投资收益率逐步接近刚性成本线。”
上述专业解释,直白地翻译就是:保险公司拿着客户的保费去投资,每年大概只能赚3%;但早年卖出的很多保单,却向客户承诺了接近甚至超过3%的回报。这就好比一家工厂,原料进货价是3元,加工后产品的出厂价也只能卖到3元,几乎没有任何利润空间,经营压力巨大。
“一箭双雕”
在李健博士看来:低利率趋势下,保险公司化解利差损的压力,除了降低负债成本(调低给客户的回报),就是要拓宽利源(寻找新的利润来源)。
因此,发展分红型重疾险成为“一箭双雕”的应对策略。
从保险公司的利益角度看,重疾险加入分红机制后,更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:将部分投资波动风险与客户共担,减轻了险企兑付的压力;通过红利分配增强产品吸引力,让其具有理财产品的“卖点”。
这就像把重疾险从一份“定期存款”,升级为一份“保本理财”。本金部分(基础保额)绝对安全,而收益部分(分红)则根据市场情况浮动,有机会获得更高回报。
并非一路坦途
然而,分红型重疾险的销售之路并非一片坦途。
中泰证券分析师葛玉翔指出分红型重疾险面临的双重挑战:
其一,“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,重疾险杠杆(保额/保费)比例逐步下降,销售难度增加。”
其二,“相比当前2.0%传统险预定利率,1.75%分红险预定利率定价下,分红型重疾险的保费会高于普通型重疾险。”
这两句话直白来说就是:
投资者要花更多钱:由于定价规则变化,买同样保额的重疾险,选分红型就要支付更高保费。
信任挑战更大:消费者容易产生“不划算”的第一印象,销售人员必须清晰解释“多付的保费”与“未来保额增长可能性”之间的关系。
这场围绕分红型重疾险的“实验”,是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、销售与投资能力的考验,势必将影响中国保险业下一阶段的转型方向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